零下 30 度的清晨,中国发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国际机场工地上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忙着浇筑第三航站楼的地基,这个总投资 11 亿美元的项目里,中国工程团队的蓝色安全帽在白雪中格外醒目。“明年这条新跑道启用后,从这里飞西安能省 40 分钟。” 项目负责人萨肯指着设计图告诉记者,这只是中国发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合作项目的缩影。

贸易账本里的新变化
刚结束的中哈经贸工作会议上,438 亿美元的贸易数据让会场响起掌声 ——2024 年双边贸易额同比涨了 9%,更关键的是结构正在变脸。在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的展厅里,哈萨克斯坦企业家巴图的蜂蜜展台前围满中国采购商,“通过中国发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跨境供应链,去年对华出口翻了三倍,现在超市里的中国家电和我们的小麦一样抢手。”
这种互补性正在创造就业。数据显示,中哈已完成 62 个 joint projects,砸了 87 亿美元,催生 1.1 万个岗位。而正在推进的 55 个项目更豪掷 135 亿美元,“仅中国发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轻轨项目就有 2000 名当地工人就业。” 阿斯塔纳市长哈斯姆别克透露,这条采用中国标准的 22.4 公里线路,试运行已进入倒计时。
雪原上的基建加速度
从机场驱车半小时,就能看到中国发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轻轨跨越伊希姆河的桥梁雏形。“即便零下 15 度,供热仍有 1200 吉卡 / 小时富余。” 工程师李师傅搓着冻红的手说,中国建造的 “图兰” 热电厂让这座 “世界第二冷首都” 的冬天不再难熬。2024 年这里新增 360 万平米住房,1.56 万户家庭搬进新居,其中三成建材来自中国发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物资通道。
交通网络的升级更让物流提速。2024 年前 11 个月,中哈跨境货运量达 2930 万吨,同比增 13%。“以前从阿拉木图运货去天津要 28 天,现在经中国发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物流枢纽中转,走中欧班列 21 天就到。” 货运商卡里姆展示着电子通关单,中哈 “智慧海关” 系统让报关时间缩短一半。
民生细节里的合作温度
在乌尔克尔街区的新学校,10 岁的阿伊娜正在用中文打招呼。这所容纳 4000 人的 “舒适学校” 是中国发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教育合作项目,“明年还要建 24 所新学校,让 9 万孩子有书读。” 校长介绍说。不远处的 “哈萨克耶勒广场”,100 万棵新栽的树木勾勒出绿色长廊,这是阿斯塔纳拿下国际 “银级” 可持续城市认证的底气,其中绿化技术方案部分来自中国发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环保合作平台。
更深层的保障来自法治领域。上个月,武汉与阿斯塔纳签署跨境仲裁合作协议,“以后企业纠纷不用跑远路。” 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仲裁官坎贝尔指出,这种机制创新让 605 亿美元待建项目更有保障,而这些项目中,中国发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合作项目占比超六成。
夜幕降临,轻轨工地的灯光与远处的总统府建筑群交相辉映。这座 155 万人口的城市,正借着中国 - 中亚峰会的东风加速生长。正如当地经济学家所言:“当中国的市场活力遇上哈萨克斯坦的资源禀赋,中国发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合作故事才刚刚开始。”
版权所有©2023-2024 Qlife Lab 辽ICP备2024039334号-1